课程 | 课程概况 | 讲师简介 | 地址 |
读书与人生 | 本场讲座中,秦伯益院士围绕《读书与人生》,将读书分成少年读书、中年读书、老年读书三个阶段,分别阐述不同时期读书的内容和目的,并且结合社会现状进行针砭时弊。 | 秦伯益,男,江苏无锡市人,1932年11月生。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少将、研究员、博导。 | ![]() |
哲学与人生 | 李超杰教授主要从西方哲学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思考了人生的意义问题,并从哲学和人的死亡恐惧的角度谈哲学的起源以及什么是哲学,探讨了西方对人生意义的主流看法:人生有意义但不在现世,明确了怎样面对一个毫无意义,甚至充满悲剧、荒诞荒谬色彩的人生,总结出面对有意义的人生和无意义的人生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 李超杰,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德国哲学、解释学、人生哲学。 | ![]() |
儒学与人生 | 讲座中,张立文教授从人生的存在形式——生命、人生的存在状态——命运、人生的内容和先决条件——生活三个维度阐述了什么是人生,强调了对生命的反思、命运的把握和生活的享受。 | 张立文,男,一级教授、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 | ![]() |
中国哲学精神 |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跟其他民族的哲学都不一样,有其特有的民族性。本次讲座主要就以下几方面进行演讲:(一)自强不息;(二)实事求是;(三)辩证逻辑;(四)以人为本;(五)内在超越;(六)有容乃大。 | 宋志明,男,1947年生于吉林市。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为该校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学位委员会哲学分会委员、哲学院和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 ![]() |
幸福的哲学 | 讲座中,周国平老师用一种更系统更直白的方式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幸福,指出生命和精神是人身上最重要、最宝贵的两样东西,因此,所谓的幸福就是让生命和精神处于一个好的状态,即回归生命的单纯,追求精神的丰富。 | 周国平,男,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作家、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 ![]() |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 鲁洪生,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鲁教授致力于《诗经》、儒学、道学及古代文化的教学研究。 | ![]() |
供稿:倪风凉
编辑:倪风凉
审核:雷安均